家住延庆县四海镇的马先生将某村村委会告上了法庭。其诉称,该村委员会自2009年起多次到马先生经营的酒楼进行餐饮消费,每次都是签字挂账,但近5年来一直未支付相关费用,共拖欠餐饮费9415元,而被告村委会以村民代表会议不同意为由,拒绝支付餐饮费。昨日庭审时,被告因故缺席了庭审。(新华网6月10日)
村委会拖欠了长达5年的餐饮费,马先生多次讨要被拒,即使将村委会告上法庭,相关责任人依然拒绝出庭。干部的拒绝来的多么的义正言辞,真不知到底是哪儿来的底气。
即使是普通群众,也奉行着“守信”的处事原则,欠了账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还清,不愿失信于人,不舍得为“小财”而损了“大义”。但个别政府部门的干部总是“不走寻常路”,开出的信用账单最终都成为了兑现不了的“白条”,甚至还有直接把企业吃垮的。从挂讨账横幅的猪蹄店,到上网发帖求解决的消费白条,再到以法维权的讨账之路。群众在与个别政府部门的抗争中,多少有点“破釜沉舟”的悲壮。因为,若不下狠心必然要不回欠款,若豁不出去必然也不会引起高度重视。但被曝光后的政府“白条”却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给干部的形象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当然,笔者认为通过求曝光、求关注、求帮助来讨账的群众并没有任何过错,这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只有靠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才有可能捍卫自己的权力,从政府那里讨回欠款,这样的做法绝对无可厚非,真正往干部形象上“抹黑”还是干部自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但个别干部自认是“官”就可以当老赖,群众不能拿他怎样;自认消费是集体的,对自己并无太大影响,新官就不理旧账。最终就“光荣”地走了“老赖”的岗位,而整个政府公信也就跟着“遭殃”。
“人无信则不立”,更何况是党员干部,“消费白条”透支的就是政府信用,伤害的是群众对干部和国家的信任。干部,代表的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更要言而有信,敢于担当,用行动赢回群众的信任和依赖。
作者:陈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