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村地处灵台县达溪河沿岸,全村237户人家,家家种菜,其中有126户种植反季节设施蔬菜,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7月11日 《甘肃经济日报》)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如何让村干部成为引领蔬菜产业发展的主心骨,使本村蔬菜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成为杨村村“两委”班子一直思考的话题。最终,经村“两委”班子会研究确定,由每名村干部联系10个产业发展典型户,经常性深入田间地头,给联系户定规划、送政策、送技术、抓生产、解难题,真正将政策落实到户,手把手传技引领群众致富,鼓励动员联系户带头推广引用新品种、新技术,让村干部成为产业发展的“保姆”,为农村群众的致富添砖加瓦。
众所周知,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通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才能让农村经济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让农村群众的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让他们能够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样看来,如何让农村群众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让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基层干部深入到群众家,深入到群众的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帮扶群众,指导群众进行大棚蔬菜的管理,大棚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大棚优质蔬菜种子的选择,并且还帮请群众多渠道拓宽营销市场,组建6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确保全村蔬菜产品销路畅通、效益提升。基层干部在农村群众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过程中,既帮群众定规划,送技术,又指导群众管理,还要帮群众考虑销售的事,这实在是一条龙地服务群众的产业,做好了群众的“产业保姆”,帮助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干部“产业保姆”让农村群众的蔬菜丰收了,销路畅通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这是令人欣喜的事。
作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