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将至,贵州省老年学学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该省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500余万,其中空巢老人约有150万人,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30%以上,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无人倾诉对“空巢”老人来说则是更大的伤痛。(工人日报)
孔子在《孝经》云:“大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尽孝是中国传统道德准则之一,孝文化作为儒家经典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尽孝的主题没有变,但尽孝的方式和表达则日新月异。
现代尽孝的一个重大误区就是重物质赡养而轻精神赡养,尽孝之道应该在于物质和精神赡养并举。“精神空巢”的填补亟待解决,一味简单给予物质的赡养是不负责的,不是真尽孝!亲情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也不是程序化的机械给予和接受,孝的表达仅限于物质表达是简单、粗糙、可悲的。精神的赡养在尽孝上显得非常重要,精神状态是一个人生活的支柱,精神的空虚危害度有时远高于物质带来的伤痛,老人精神的孤独往往是我们尽孝的一个盲区。
“空巢”老人的关注焦点在农村。城镇化的不平衡发展客观造成农村“空巢”老人的人数远大于城镇人数,但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关爱度相对农村要好的多。“空巢”老人是社会一个特殊的老人群体,由于种种家庭原因、经济因素、社会变革、价值观念转变等问题造成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相对于一般家庭老人他们更缺乏亲情滋润呵护,有着强烈的被赡养、被理解、被关爱精神需求。
要想从根本上缓解“精神空巢”关键还是在子女,虽然现实可能有就业、经济、住房等客观压力存在,但是精神赡养的关键还是我们子女态度问题,责任意识问题。全天下的父母亲们都可以接受相对较次的物质生活,但是子女更不应当让老人们独自扛着“精神空巢”孤独的生活!
尽孝不能等,也等不起。现在很多子女流行以“我很忙”来掩饰和搪塞尽孝问题,试问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一个简单的问候难道就真的很难吗?切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教训!(丁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