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酒、婚宴、升学宴、搬家酒、开业庆……在24日中纪委的“每周通报”中,一些借“风俗”之名,行违纪违规之实的干部付出了代价,轻微的受到警告处分,严重的丢掉“乌纱帽”。礼与贿、情与法界限在哪里?人情往来缘何成为权力腐败的“隐身衣”?(新华网8月25日)
重庆市城口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于少东操办儿子婚礼借机敛财,被调查。在婚礼现场,主办方准备了空红包,送礼者领取空红包装入礼金,在红包上写上名字,交给接待人员。事后查明,于少东为其子于某某操办的婚礼设午宴101桌,收受礼金200多万元。其中,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礼金90多万元,不少人因为找不到空座位送礼后匆匆离开。
于少东在接受调查时说:“党政干部和企业老板主要是看我的面子来的,如果我不是城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他们肯定不会来。”
人情往来,古已有之。在许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收送礼品,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官员干部都不例外,都要相互来来往往。于是,不少干部们认为收收礼品不违反原则,抱着“收一点、拿一点无所谓”的心里,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人情往来”的乐趣。
中国是崇尚礼仪的国家,送礼品本是家庭亲友之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但这种习俗却在变味。在一些人眼里,“礼品”成了拉拢关系的正当理由,披上了“人情往来”的外衣。送礼者把它当做一种情感投资,明修着“人情往来”的栈道,暗渡着谋取利益的陈仓,把它演变成了变相贿赂的遮羞布。
作为官员,首先就得过“人情往来”关。这关过不了,后面的腐败必将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陷入权钱交易的深渊,要知道大多数贪官都是从收看似小打小闹的“礼品”开始,最终从“苍蝇”变成了“老虎”。
过年过节也好,红白喜事也罢,官员们面对礼金甭头脑发热,冷静地想一想,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送“礼”者是要讲求投资回报的。里边不仅装着钞票,也装着送礼者的贪婪,更装着亮铮铮的手铐。要牢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礼品里装着的是糖衣炮弹,别忘了年年有贪官倒在“礼品腐败”上。要经得起“礼品”的诱惑,防止出现‘收一点、拿一点无所谓’的麻木思想。
真诚地奉劝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各种名义送上门的变味“礼品”,毫不留情地将这些“糖衣炮弹”拒之门外。否则,极易在“礼品”的腐蚀下,最后锒铛入狱。
作者: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