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副职,就提副秘书长、助理;领导职位满编,就拿巡视员、调研员“顶上”……原本刚性的干部配备,在一些地方却极富“创造力”。(9月25日 新华网)
截至目前,中央巡视组已完成的常规巡视中,11省份超配干部被“点名”,仅辽宁就查出超职数配备干部26272人。“清减-膨胀-再清减-再膨胀”的怪圈,凸显一些地方“官帽子”当待遇发放的随意性。不正其源,就难以消除公共职位的福利化。
超配干部在我们很多地方,很多单位都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群众对此也是习以为常见惯不惊的事,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单位,超配干部是正常的,可能不超配干部才不正常,究其原因,既是一些专家学者批评的“戴帽挂号”官本位思想作祟,也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制度造成的病因。
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事例,一个同志如果一旦被提拔为领导干部,只要他不搞腐败,只要他生活作风没有问题,只要他工作不出现非常严重的纰漏,无论他能力再平庸,工作成绩再低下,他的官职往往都不可能降下来,他的“官帽”无论是单位合并,还是新干部的提拔选任,他们的待遇往往不会因此有所减少,这就造成新的干部提拔上来,老的干部不能“退”下来,除非是他们的年龄到点了,这样日积月累,领导干部不超配才是令人奇怪的事。
因此我们每一次机构改革,虽然好像部门减少了,但领导干部干部的个数可能会基本不变,原来两个、三个单位的领导干部,现在都聚集在一个单位,那真正是僧多粥少,当地的领导干部不超配,那才是怪事了。
这样看来,要解决干部超配,就要找到干部超配的“病根”,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就需要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喊了几十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果我们不加强制度建设,不建章立制地做好干部能上能下的工作,我们治理干部超配,只能是割韭菜,割了长,长了割,如此周而复始,没有尽头,很难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