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异的情节,似曾相识的句式,换汤不换药的剖析,皆大欢喜的总结,这些不咸不淡、不痛不痒的内容成为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新华社文章称之为多次彩排后的”完美话剧”,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6月22日 来源:新浪评论)
个别地方在开民主生活会前,主要领导一般要安排班组成员一对一沟通谈话。谈感受,谈思想,谈对“反四风”,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谈对民主生活会的看法,最后彼此再寒暄一番。与其说是会前沟通思想,还不如说是领导在对民主生活会定调子,在对即将开始的民主生活会进行彩排。领导就是导演,班组成员就是演员,领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发言稿就是这部舞台剧的剧本,各位演员都得按照剧本演好各自的角色。如果领导讲“为民服务意识不够,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那么班组成员就会说“下基层次数较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重视不够”,如果领导讲“某同志的工作思路不够开阔”, 那么下面的人就会说“某同志的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甚至有的先把某人表扬一番,然后不痛不痒的批评两句。就这样彼此保持默契,彼此心照不宣。整个民主生活会的气氛看似紧张有序,其实就是“一团和气”,一场完美的舞台剧。
“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没面子,”这是当前开展民主生活会难以达到实际效果的思想障碍。 本来开展民主生活会就是要达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结果成了彼此挠痒痒,彼此用调侃的方式批评,没有触及到灵魂,怎么会有效果。有的党组班子就做的好一些,民主生活会上直接点出某人什么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举实例让对方没有理由辩驳。只要领导敢于率先垂范,其他班组成员也会跟着基调彼此批评。虽然还没有达到“红脸”的地步,但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有的地方开展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先是筹备会,有的要开几次筹备会,会前准备各种材料。上至主要领导,班组成员,下至中层干部,一般党员干部,都必须写自我对照检查材料。有的地方还要求所写的材料必须要达到多少千字,不够深刻的要反复修改,有的进行了十余次修改,资料也印了一大推。经过几周时间的准备后,终于开始的民主生活会,却又从上午一直开到晚上。每个人都在朗读各自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材料,每个人都在彼此做一些无关痛痒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每个人都像是编排好了的程序,都在期待早早完成各自所担当的角色。
认真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共产党人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民主生活会开得好不好,开得成不成功,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彼此是否触及到了灵魂,是否“红了脸”、“出了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开民主生活会的目的。 我们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在民主生活会上,为了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可以拍案而起,唾沫横飞,针锋相对。什么都放到桌面上说,会后还是革命同志、战友、朋友。如此的境界和魄力,我们距离还有多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日益发达,少数人的价值观和信仰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个别人的党性严重缺失。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传统文化、道德体系的文化积淀,永葆信仰不褪色。只有这样,党的民主生活会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不会冠以话剧的诙谐色彩。
(文/一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