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屋外搭的棚子里睡了大半年,有了新房再也不受这个罪了。”9月12日,搬进翻盖的新房里,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宋老家村村民王祥脸上露出笑容,“俺也没啥亲友,多亏了市里干部上门帮扶。”(9月19日 中安在线)
亳州市在发动党员干部帮扶群众的时候,坚持就近方便、注重实效原则,引导市直部门干部在曾工作过的地方或老家选择帮扶对象,市县主要领导、重要部门的干部帮扶最偏远的地区、最困难的家庭,便于发挥领导和部门优势,使帮扶力度更大一些。蒙城、涡阳、利辛3县把参与帮扶的干部扩展到科级以下,使更多党员干部参与其中。
笔者认为,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帮扶群众,不是做报告,可以适当地“羼水”“加料”,而是需要实打实地去帮扶群众,理应把“实效”摆在首位。
而亳州市在帮扶群众的时候,为了取得实效,让党员干部在曾工作过的地方或老家选择帮扶对象,这是很有意义的,党员干部曾经工作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的党员干部既比较熟悉了解,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对环境资源,减少了磨合的机会,而且由于党员干部曾经在这些地方工作过,对当地的产业发展和优势了如指掌,这对因地制宜的帮扶群众,确保帮扶能够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无疑是很有推动作用的。
而让党员干部回到自己的老家去选择帮扶对象,更是有创造性、有意义的做法,干部的老家,是干部出生、成长的地方,干部对这些地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着感情,对这里的群众,无不充满爱戴,让他们回到家乡去帮扶,无疑是真正的选对了人,而且由于干部也有面子思想,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家乡“栽跟斗”,所以每一个党员干部一定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进行帮扶,一定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保证帮扶能够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
由此看来,亳州市引导市直部门干部在曾工作过的地方或老家这些“熟悉”的地方,去选择帮扶对象是很有智慧,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