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8月6日10点30分,云南鲁甸地震已经造成了108.84万人受灾,589人死亡,2401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8万户8.09万间房屋倒塌,4.06万户12.91万间严重损坏,15.12万户46.61万间一般损坏的严重后果。云南省副省长尹建业在分析地震造成损失增加的原因时说,震中地质复杂,山高谷深,陡峭险峻,山体破碎,余震不断,加之雨季降水影响,地震造成严重崩塌、滑坡及大量地质灾害隐患,处置难度大,次生灾害十分严重和灾区人口密度大,加之乌蒙地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抗震抗灾能力弱,是造成这次地震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新浪网8月7日)
从汶川到芦山,再到今日的鲁甸,三起近年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大地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震中都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因为山高谷深,陡峭险峻,地质复杂,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困难重重,有的地方至今还只有进出一条道。平时,交通不便仅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这可是生命之路啊!
每一起自然灾害都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现阶段,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虽然不能制止,但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尽量减少损失。灾难是凝聚剂,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最容易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当我们感动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抢救生命时,可否想过,如果我们把工作做在前头,也许就会降低不少损失。
困难再大,也要修路。地质再复杂,也要做足防止水土流失的功夫。也许我们投入巨资修建的道路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甚至会出现长期亏损的现象,但看看发生灾害后造成的损失,就会觉得这个钱花得值。也许修路不能立竿见影,需要十年或者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来做,本届政府任上见不到政绩,但想想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到成果,就应该感到欣慰,放手去做。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红旗渠不是一任村支书完成的,但在人们心中,建渠的首任村支书永远排在第一位。
铁路运输具有全天候、大运量的特点,也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方式。假如贫困地区通上了铁路,平时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遇到自然灾害时,也可以发挥其大运量、全天候的特点,迅速开展抢险救灾。修建铁路,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需考虑社会政治效益;不仅检验发展观,更考验政绩观。笔者认为,贫困地区通上铁路,生命之路将更加畅通。(谢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