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开会18人,却虚报51人,借此套取16000多元的“会议费用”。今年7月,这一幕发生在广州市经贸委的一次培训会上,一名经办会议的调研员借此中饱私囊。(8月29日新浪网)
据报道,这位调研员把实际开会的18人虚报为51人,将9130员会费报销成25930,套取16000多元用于个人消费。看到这则新闻,笔者实在是有些疑惑,难道一个单位办会就没人监督吗?为何18人开会无端多出33人,难道就没有人发现问题吗?可供报销的发票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个报销流程可谓是漏洞百出,但是依旧顺利进行,实在是让人无语。笔者不禁感叹,官员虚开发票,充分暴露出财务监管的大漏洞。
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领导在审批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众所周知,在单位财务那里报账必须要有领导的审批签字,细想一下,召开经贸委的培训会,单位领导怎么可能不知道,肯定是要在领导的同意下才可以开会吧,且不说领导是不是亲自参与,但是有多少人、哪些人参加一问便知,稍微严一点怎可能让下属轻易套取到公款。二是财务人员审核凭证不严谨。事情曝光后,直接可以看到会议当天的签单表上,清晰的可以看到实际开会18人,这么明显的漏洞,作为严谨细致的财务人员却没有看见,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真没看见,这样松懈的财务人员怎么可能管理得好财务资金?
不管是是默认还是管理不到位,小小的发票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干部进行掩盖公款吃喝消费的工具,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会议发票都像是一封强有力的举报信,举报了在全国上下反“四风”的情况下,仍然还有部门和人员为了一己之私,在公款的使用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饱私囊,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仅让国家遭受巨大的损失,更严重损坏了政府形象,损害了党和群众的利益。
近年来,公款消费虽然在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中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但依然存在严重的公款报销腐败,换汤不换药的隐形腐败也是愈演愈烈。因此,笔者认为,中央对此应当出台更严厉和有效的措施,加强隐形腐败治理,既要管住发票,又要加强问责大力,既要规范报销制度,也要加强报销审计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改革公务报销制度,让领导干部失去“默许”的权力。不仅需要完善财政预算决算制度,也应该让财政信息多晒晒“太阳”,给纳税人一本办公经费的“明白账”,在群众“雪亮眼睛”的注视下规范公权机关的资金使用情况。(作者:曾阿良)